本文转自:三峡日报
开栏的话: 酷暑时节,热浪滚滚,何处觅清凉?从兴山榛子乡的高山清风,到长阳火烧坪的云中凉都;从五峰独岭的云海秘境,到远安太平顶的森林氧吧;从夷陵百里荒的清凉草原到秭归云台荒的霞光风叶……宜昌,这座山水之城,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,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仪的避暑胜地。如何让“凉资源”燃动“热产业”?这不仅关乎游客的夏日体验,更牵动乡村振兴与民生福祉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《“凉经济”如何热起来——宜昌避暑胜地一线探访》系列报道,通过记者的现场体验、蹲点采访与深度调研,带您走进宜昌各个避暑胜地,共同探寻清凉背后的发展密码。
7月31日8点,王大为的货车在兴山县榛子乡卫生院门前稳稳停住。这位风雨无阻的送菜人动作麻利——下车、开护栏、拎菜、关栏、上车,一气呵成。
“今天得送40家。”他抹了把汗说,2.1米的小货车如今已换成3.3米的中型车,像现在这样的高峰期仍然时常不够装。
榛子乡平均海拔1300米,森林覆盖率高达92%,夏季平均气温仅22摄氏度,有“天然氧吧”和“避暑天堂”之称。近年来,当地依托生态资源和高山避暑优势,持续丰富文旅体业态,前来避暑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。作为唯一每日固定给当地饭店和民宿送菜的人,王大为的货车载货量称得上是榛子乡避暑经济的“晴雨表”。
记者跟着王大为的货车在榛子乡不多的几条主干道走店串户,清凉的风夹杂着青草香,时不时地拂过面庞;抬眼望去,层峦叠翠,郁郁葱葱,仿佛置身于绝美的中国画之中,令人神清气爽,丝毫感觉不到正处在三伏天之中。
车行到和平村一组,“巷子人家”农家乐的后厨飘出阵阵炊烟,老板张立正忙着处理土鸡,听到熟悉的刹车声,赶忙小跑出来接过预订好的鲜鱼。
这家2019年国庆节开业的农家乐,已从最初的几桌客发展到高峰期日接待40桌左右。而张立在老集镇开了多年的早餐铺,反倒因人手不足常关着门。“今年上来避暑的人比往年早,数量也明显多了,7月份天天都很忙,营收几十万元,同比增长了10%以上。”张立说。
车轮丈量着山乡的变迁。四年前,王大为的送货单上还只有老集镇的十几家店铺,如今,随着避暑经济在新街崛起,他的路线图已延伸至60家民宿餐饮。
王大为车上的货来自兴山县昭君镇农贸市场,市场负责人向元芬的感受更为深切,她说,“以前就供应豆腐这一个品种,现在蔬菜水果有三四十种,供货量从百来斤涨到上千斤。”
榛子乡的变化,从她日渐增多的订单本上看得最真切。
在十几家民宿云集的板庙村清风苑,乡遇清风民宿老板娘杨凤贤接过还带着露水的蔬菜,快步走向后厨。2019年她和老公试探性开业的8间客房,如今已扩张到两家民宿20间房,天天爆满。
“最近晚上都去看篮球赛,这几年休闲娱乐活动多了。”连续多年来避暑的游客吕先生说。
变化在紫龙山上的康养小区更为显著。800多套“候鸟房”早被抢购一空,八成买家是外地人,二期354套新房即将面市。
武汉来的何阿姨接过一袋时蔬,连续三年在此避暑的她熟门熟路,“我们五个人租了两间房,一共8900元一个月,这可比吹空调舒服多了!”
来自江苏的李阿姨也是被紫龙山上的这片绿意征服的新“候鸟居民”之一,四年前途经此地时,一眼相中森林中的小屋,“虽然在高山,但交通很方便,高铁直达县城,不到一小时就能到这里。”
数据显示,今年7月,榛子乡已接待游客6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,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%、11%。
临近中午,王大为送完最后一单,开车缓缓驶离。这辆见证变迁的货车,仍在继续前进,车轮滚过,紫龙山对面山头,724套康养洋房正拔地而起;马路对面,昭君国际滑雪场改扩建项目建设正酣,明年1月将重装迎客;锚定避暑康养产业赛道,20个在建项目在山乡大地四面开花……
人们相信,山门渐开的榛子乡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深山里的日子,必定会越过越红火。
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李博言 万春风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